中检集团2015年业务创新交流会在南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5-10-28
浏览次数:0
10月21-22日,中检集团2015年度业务创新交流会在江苏南京召开。集团公司董事长齐京安、江苏检验检疫局局长王伟出席会议并讲话,江苏局副局长卢艳光、总局食品局徐丽艳处长出席会议,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杰主持会议,来自集团各业务平台及37家国内公司、12家海外公司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围绕落实集团“两化六好”战略方针,交流、推广了近年来各公司开拓的22项新资质、新业务、新领域,以及2项创新优化客户服务案例。
齐京安董事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集团各公司近年来在业务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和成效。他指出,当今,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创新也是集团当前应对国家宏观经济新常态、把握检验检疫监管体制改革、实现集团“两化六好”战略方针和业务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首先,把握创新方向。
近些年来,在业务创新方面我们的确是取得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成果,例如电子商务质检、低碳节能服务、进口商品溯源、环境评价和检测、安全评价、职业卫生,以及有害生物防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过去从未涉足的领域。在没有这些领域的时候,我们过去充其量只能叫“商品检验商”或是单纯的“认证机构”,但伴随着我们能力的拓展,今天我们称呼自己为“全面质量服务商”,这就是创新带给我们的突破和转变。
下一步我们的创新应坚持什么方向,走向哪里?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拓宽服务领域。继续丰富我们“全面质量服务商”的服务体系,要善于捕捉市场的需求,依靠市场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率,拿资质、拿认可、拿采信,尽快缩小集团与国际同行和部分领域专业机构的差距。
二是盯住行政改革,创新服务模式。重点要转变思维,不能过度依赖政府的授权、指定业务。要牢牢依靠和抓住政府大客户,创新发展新业务,满足政府部门简政放权、稳增长、促外贸的新需求和新期待,设计和创新提供我们服务的新产品、新服务模式,满足政府部门在简政放权后的监管新要求。
三是要瞄准国际市场,提升服务水平。重点要跟进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产业链延伸与国际贸易的流向和特点,加强整体谋划,发挥集团境内外网络的联动优势,深耕我们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服务深度,提高服务的层次和高度。
其次,完善创新体系。
集团发展至今,国内外400余家机构,业务品种近千种,人员近2万。这么庞大的组织体系,我们的业务创新应如何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优势,更有效地促进集团跨越式发展?只有树立体系的思想,也是 “整体化”的思想,才能实现我们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下一步,我们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业务创新的顶层设计。我们今天把总局食品局徐处长请过来,给大家讲解新食品安全法和进出口食品领域的政策动向和解读,帮助我们从全局高度识别和梳理食品领域的业务机会。下一步,我们还要在项目研发创新的统筹上下功夫,真正形成合力,打造全局性的服务产品。
二是强化业务创新的资源保障。这既包括资金的保障,也包括创新人才的保障。在资金方面,集团每年都有专项扶持资金,有些地方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内部扶持资金,这种做法非常好,希望有能力的公司都参照这种做法,从集团到地方,做好创新资金的扶持和配套。此外,在创新人才方面,我们还需要从机制上探索,我们的业务要形成网络,我们的人才也要形成网络,没有人才的交流、共享,业务创新很难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现成的人才放在那儿用不起来,如果都依靠从头培养和重新招聘,创新的时间和成本就太高了。
三要注重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研发出好的创新业务,如果不能尽快在更大的市场进行推广,那是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会产生“创新成功,市场失败”的后果。各国内外公司,特别是在创新业务领域,务必要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积极支持、推广、共享创新业务市场开发成果。
再次,加强创新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业务创新工作的激励和约束问题。当前社会上对科研资金浪费现象颇为关注,企业就要以效率和效益优先,要坚决杜绝创新资金的浪费、滥用、杜绝只拿钱不干事的现象。
一是要引入项目目标管理。创新本身带有探索性,有可能失败,引入目标管理,并不意味要求大家只能成功,不准失败,但“人无压力轻飘飘”,我们的创新项目也一样,不能让我们的创新工作变成盲目和无效的随便工程,要引入项目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创新工作的效率。
二是要规范创新资金使用。从集团到各公司,每年都投入不少资金用于创新业务开发,未来集团还会加大对创新业务的投入,因此在创新资金的使用上,我们要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的方向和范围,定好规矩,划出底线,确保创新资金最大效益的投入创新活动。
三是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不能干好干坏都一样,从集团来说,也要研究和加强对各公司创新开发成效的评价,对于开发成效显著、推动集团整体业务加快发展的公司,要予以奖励,从各公司来说,也要对创新开拓突出的团队、个人给予适当激励,从而激发集团整体创新活力。(集团公司综合业务部,江苏公司)
返回上一页